http://www.7klian.com

5月26日成都线下活动复盘

上周六我们 U Network 和 NKN、Trip.io 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在区块链爆发之年的正确入场姿势”的 Meetup,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全程负责一个线下活动,虽然有一些瑕疵,但基本符合预期。

下面我从两个维度来对这次活动的筹备和现场做一个复盘。

一、人数

首先是结果。活动行报名人数100人,浏览量3693,收藏量173,实际到场人数65人左右。所以,活动行的报名转化率是2.7%,活动到场率是65%。

我相信这个数据还是很一般的。其实活动报名的转化率取决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活动行外渠道转化率,包括在社群、公众号、朋友圈等渠道发布剪短文案,从外部到活动行的转化率,但是这个无法估量,我们并不知道多少人看了这个文案。

第二部分是活动行内转化率,包括详细的活动介绍、嘉宾、流程玩法、礼物亮点等。这个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 2.7% 的转化率。当然也有一些人本来就不打算报名这个活动,只是看看而已,这个也不排除。

所以我们在第二次宣传上,又下了很多功夫。首先是在渠道上,统计已有的所有渠道,确定时间点挨个推进。

由我大杰哥整理

文案在杰哥的修改下,较第一版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开始强推动这些渠道。活动行的浏览量和报名人数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是到场人数在60人左右。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用户来说

1、报名这个活动是免费的,这无疑降低了报名的门槛,甚至有些外地的人也报名了这个活动,并且进入了活动微信群。所以可能会存在本身就不来的人报名。

2、报名后不参加活动的成本极低,报名活动是免费的,所以不来参加对用户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就是点了几下而已嘛。

3、活动当天上午下了小雨,对于周六想睡懒觉的人来说这真是大好的消息,最喜欢雨天睡觉了。一觉到 10 点,再吃个饭,发现赶到活动现场已经来不及了,遂放弃。

对于我们来说

1、活动形式过于简单或者文案不够扎心,导致活动吸引力不强。我们在整个文案中,没有突出太多的亮点,只是按标准的格式介绍清楚了整个活动。

2、活动报名提醒不及时,需要注意的是,活动行免费票没有自动短信提醒功能,需要充值并手动给每一位报名的人发送短信通知。这无疑会存在信息延迟,使短信打开率降低。

3、我们在活动微信群内的提醒也不够及时,活动的前一天晚上将近 23 点,我才在活动群更改公告,告诉大家明天几点开始,不要迟到等信息。这个时间有些人可能已经睡去了。

4、大多数报名活动的人是直接扫码入活动群的,我没有提前添加群内报名人员的微信,活动当天中午再发公告的时候,杰哥提醒我最好私信通知大家,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匆忙添加微信,挨个沟通,效率还是很低的,不可能我添加完接着就同意的。而且这时候再通知对于位置远的也已经太迟了。

优化和迭代

1、尝试改变报名的方式,如采用麦客表单,优化用户报名的流程。

2、增加用户报名的成本,如付费。

3、活动前一天中午12点和晚上9点,活动当天上午9点分别在微信群内提醒一次。

二、活动形式

我们此次活动的形式是:嘉宾主题分享和用户提问 + 圆桌话题讨论和用户提问。

一场成功的线下活动,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北京 Meetup 的形式比较重一些,因为来参加活动的都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和同学,为了让大家更充分的交流,规定了每个参加活动的人都必须准备一个 5 分钟的 PPT 个人分享。活动形式是:嘉宾主题分享和用户提问 + 小组每个人的主题分享 + 推荐小组成员上台分享。

Meetup 结束之后,我们团队深度参与活动的同事做了一个复盘,总结了不少问题,其中一点提到时间太长了,足足 5 个多小时,对于用户来说负担太重。

本着这个想法,我的第一个方案是压缩每位嘉宾的分享时间,及小组讨论的时间,取消每位用户需准备 PPT 个人分享及小组成员上台分享。改为提前给到话题,只需要准备一下文字稿或者腹稿即可参与小组讨论。

关于话题,这里我还踩了一个坑,就是在没有确定主题和形式之前,我就开始搜集和设计讨论的话题,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还没有确定大的思路之前,最好不要把精力放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

于是我带着这个方案去找杰哥,杰哥连着抛过来几个问题把我问傻了,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方案是基于什么数据得出的呢?活动形式是根据本地情况而定的,北京之所以可以这样举办,是因为来参与活动的都是核心用户,有很强的知识储备。在成都有多少我们的核心用户呢?他们是否可以充分的交流呢?你这个交流完得到了什么结果呢?

听完后我开始做调研并重新思考,通过询问负责社群运营的同事,及自己主动搜索,还有询问成都本地的朋友,发现我们社群中成都本地的用户并不多,朋友给我的反馈是成都对区块链技术的追求没有北上广深这么强,可能偏炒币和挖矿比较多。(当然这只是朋友的反馈)

根据已有信息,我砍掉了用户小组讨论环节,只留下了嘉宾分享,后面的部分暂时空了出来,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形式。几天后我们在跟其他同事讨论活动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增加一个圆桌讨论的环节,也是为大家创造交流和提问的机会。

我们的核心观念有两个,一是为到场的用户提供价值,让他们有所收获,二是让更多人了解 U Network 及我们在做什么事情。

但是通过现场的情况和用户的反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现场提问的人少之又少,调研的情况是很多人觉得分享内容偏技术,很多听不懂。

优化和迭代

1、活动形式需要根据本地用户情况而定,不能完全复制或者迭代某一场活动。

2、嘉宾演讲内容需要有深有浅,虽然无法照顾到所有人,但长时间的分享,也不能太干太深入。

以上是我的一些唠叨,回来实在太累了,语言也不够精简,也还有很多维度可以分析和优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