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7klian.com

波卡:一个新的区块链,一个稳定的区块链,一

上篇文章,我们聊了为什么波卡是一个全新的区块链,为什么波卡是一个稳定的区块链。这篇接着介绍波卡的技术创新性与愿景。

提及波卡,有两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方面,不少专业术语,诸如“共享安全性、链上治理无叉升级、跨链可交互、无限延展性、平行链竞拍”等,这些名词背后,是波卡技术/治理创新性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也会看到“Web3.0、Substrate、Parity、万链互联”等其它区块链鲜有提及的词汇,这些名词背后,是波卡愿景的集中体现。

上篇文章围绕形而上的观点,今天这篇就是波卡长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1、为什么波卡是创新的?

这部分主要探讨下波卡的“共享安全性”与“链上治理无叉升级”这两个特点,无限扩展性与跨链交互暂不做讨论(主要是早上时间紧张,尴尬笑+斜眼笑~)

1)共享安全性:公链再也不用为节点/安全发愁了

我们知道,任何区块链公链,在主网上线之前都要为节点耗费巨大的精力与资金成本,例如,EOS超级节点竞选动用了数以十亿计的资本,成为行业盛会;刚刚过去的ETH2.0信标链上线,甚至“惊扰”了ETH上古巨鲸;众多交易所公链在主网正式上线前,都需要为节点筹备大费周章。

我最近接触到的某公链,在主网上线前,按照项目开发逻辑,每个节点需要质押价值数以千万计的本链代币,而公链开发者本身资源/能力有限,项目方不得不游说多方资本参与其中。

一般认知认为,区块链作为分布式系统,必须要有足够多与足够分散的节点,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性。这还不够,为保证节点足够“忠诚”,出块节点必须质押足够量的“本链代币”才能参与区块验证(获得出块奖励),例如ETH2.0单个节点质押资金为32个ETH,当下价值超过18000美元。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在此之前,或者说在波卡之前,是否有人想象过,开发一条区块链不需要为节点发愁呢?也就是说,开发者再也不用为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性大费周章,开发者只用专心与自己本链的性能/服务就可以了。

在波卡之前,恐怕没有任何人敢/会这样想。

如今,随着波卡先行网络Kusama平行链竞拍即将到来,这即将成为现实,这就是我们提到波卡最常听到的“共享安全性”。

我们知道,波卡架构采用中继链+平行链的架构,可以用ETH2.0的信标链+分片链类比,但是他们有很多不同之处。每条中继链上最多能插100条平行链,插满之后,可以开辟新的中继链,这种模式被成为嵌套中继链,达到无限可扩展的属性。

下面简单介绍下有了共享安全性之后,为何就不需要节点了。

中继链由波卡官方开发。可以把中继链理解成一条独立的区块链,验证人(Validators)为中继链的安全性保驾护航,验证人会运行波卡节点,偶尔会被赋予生成新区块的权力,按规定运行的节点,会得到出块奖励。

平行链由各个项目方根据自己需要独立开发,平行链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区块链(平行链不是DApp)。当平行链通过“插槽”或者“平行线程”与中继链链接之后,中继链上的验证人会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平行链上,来为平行链的安全性保驾护航,平行链需要做的就是专心开发自己打的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波卡平行链不需要自己节点也能获得安全性。

此外,随着波卡网络上平行链数量的不断增加,验证人节点数量也会不断增加,网络整体性也会不断增加。

2)链上治理无叉升级:让天下没有难升的“级”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世界,应用程序升级十分方便,开发者会一边开发,一边上线,一边修复bug,然后再一边上线新功能......但是在区块链世界,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在开发过程中,一旦某些漏洞在上线时没有发现,那造成的损坏是致命性的。

最为极端的案例,就是发生在2016年4月30日以太坊的The DAO事件,多次审计都未发现的“递归调用”漏洞,导致360万以太坊被盗。

今年10月份,Parity工程师王大锤老师分享了在开发以太坊智能合约时的惴惴不安。

她表示,让开发者最提心吊胆的不是开发过程,而是智能合约上线的时候,因为一个很简单的小bug就会损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金,因为升级很困难。甚至项目在一开始没有做好升级规划的话,后期的升级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最严重的就是一行代码的失误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为升级太困难了。

例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紧急的漏洞需要进行升级修补Bug,但是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节点来配合,很可能在这个时间差内,就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再例如,像Bitcoin/Ethereum这样的区块链,升级的协调成本会非常高,不仅需要开发出新的客户端,更需要三分之二的矿工配合升级,因此即便区块链发展了10年之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升级策略与升级的时间点。

所以开发者非常希望能有链上升级的功能,这种在传统互联网世界一键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在区块链世界变成了不可能。

但是,在波卡之后,这一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Polkadot通过“on-chain runtime and on-chain governance”的方式解决这个难题,即“链上runtime与链上治理”,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所谓的链上runtime是指:生成新区块的规则的代码被存储在链上。因此,运行区块链的节点,或者说程序,只需读取这些最新的代码,它们就可以升级了。

Runtime被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为Native Runtime,另一种被称为Wasm Runtime。当交易涌入节点时,节点内置的装置(switch)会告诉它们:“如果链上的WASM代码(Wasm Runtime)比您的本地代码(Native Runtime)更新,请忽略您的本地代码,而选择WASM代码。如果WASM代码与本地是相同的,那么运行本地代码,因为它更快。”

通过这个逻辑,避免了硬分叉。

那么这个Runtime本身采用什么方法升级呢?根据个人需求,如果你是个私有链,就可以采用Sudo模块,就可以获得超级权限,一键升级。如果你是个自定义级别的公有链时,就可以通过Democracy(民主治理)的模块进行升级,可以构建一个自己的公投模块,让大家投票需不需要升级,如果大家投票通过,那么就可以进行升级。

OK,关于波卡的技术创新性,先聊到这,至于跨链可交互与无限延展性,其实就是很好理解的(但开发起来一点也不简单),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下面一部分,想要聊一聊波卡的愿景。

2、为什么波卡有一个宏大的愿景?

包括本篇文章的上,我们了解到了波卡的众多与众不同之处,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服务“波卡宏大的愿景”。

首先,波卡致力于Web3.0愿景,将用户的“数据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比特币开创Blockchain1.0,带来了“货币自由”之后,以太坊开创Blockchain2.0,又带来了“金融自由”,如果我们这个世界还需要点别的什么自由的话(反正不是YL自由,短时间内你是得不到的),那必然就是Blockchain3.0下的“数据自由”,或者说Web3.0的终极愿景。

什么是Web1.0/Web2.0/Web3.0?

Web1.0,即只读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在线视频流出现之前,互联网就已经存在了。Web1.0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谷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互联网是由 Altavista和网景公司主导的。网页是“只读的,用户只能搜索信息,浏览信息。

Web2.0,即可读写互联网。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浏览,他们还可以自己创建内容并上传到网页上。在这个时代,诞生了问答式的、交互式的门户,诸如博客、Wiki百科,最明显的变化是信息变得不再是从官方到个而是拓展出来交互式的内容产生。不过,这也产生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Web3.0,即价值互联网。Web3.0将创造一个新的全球数字经济,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与谷歌和Facebook一起破坏平台垄断,并产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创新。打破数据隔离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流通起来。

我们来看看Polkadot Lightpaper是如何描绘Web3.0一宏大愿景的。

我们每天都在与少数几家科技巨头的应用打交道,但是这些公司的利益和动机常常与用户的利益发生冲突。

如果我们想用这些应用,就必须同意那些我们永远都不会逐条阅读的使用条款,而同意这些条款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同意这些公司控制我们与应用交互产生的数据。

通过追踪数据,科技巨头们往往能够勾勒出个人生活的清晰画面,因此数据已成为21世纪比石油更有价值的资源,这也是Amazon/Facebook/Twitter/Alibaba估值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但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却是这样的,用户向科技巨头们免费提供个人数据后,除了向神祈祷个人隐私不被泄露、窃取、滥用之外,别无选择——这些中心化世界的巨头们就像恶魔一样一口一口将我们吞噬。

随着开源技术与像区块链这样的去中心化技术不断进步,愈加指向一个结论,即我们完全有可能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让中心化不再凌驾于个人主权之上。在全新的系统上,第三方将不再是恶魔,我们将不再恐惧。

其次,波卡为去中心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们知道,当下的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IoT)、金融、治理、身份管理、去中心化网络和资产追踪等领域潜力巨大,但当下区块链技术的系统设计缺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领域的大规模商用。

波卡以汇聚多链优势的方法,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提供商,以更公平的方式提供服务,为去中心化开辟了新道路。

最后,波卡身体力行,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ICO狂潮时代,人们能够在15分钟之内在以太坊上发布一个全新的ETC-20代币。早在2018年,Substrate尚且处于1.0时代,Gavin就能够在15分钟之内开发出一条全新的区块链,如今Substrate2.0已经问世,在Substrate模块化工具箱面前,人们能够在10分钟之内,发布一条全新的Substrate区块链。

万链互联还会是梦吗。

3、感想:任何项目成败与否,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任何项目成败与否,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听起来有点像玄学,但其实不然。

以太坊之所以能崛起,智能合约的一键发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就像南宫远在那篇“不懂就喷”的文章中提到的,为什么BTS也能发币,也有稳定币,怎么就没做起来?

回顾历史。

2015年11月份,ERC-20代币协议推出。彼时以太坊从第一阶段边境(Frontier )向第二阶段家园(Homestead)过渡,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主要是协议和交易速度的改进,边境(Frontier )版以太坊事实上已经允许开放人员挖矿,并基于以太坊进行dAPP与工具软件的开发。

在ERC20代币协议的助力下,稍微有点计算机基础的人,只要15分钟就可以发行资产,可谓“一键发币”。

然而,支持一键发币的不止有以太坊,还有南宫远提到的BTS。

BTS在以太坊ERC20出现之前进入到2.0版本,2.0版本的比特股增添的功能包括允许用户自定义资产,即“在合规条件下,发行股票、债券及其它代币”,等同于支持在比特币网络上发行资产。

而且,以太坊ERC20代币协议的方便性与BTS资产发行的方便性并没有巨大的区别。

2016年5月,有一名叫“luckyjiang 水手”的用户在巴比特论坛上发布了体验贴,比较了在比特股和以太坊上创建资产的体验:“个人在比特股上创建了新资产:scishares,可以看下。比特股有些功能还是不错,只是还没有应用广泛。以太坊发布新币要懂点编程,我看了半天也发布不了,不知怎么创建。”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luckyjiang的体验中,当时以太坊发行资产的便利性不如比特股。

因此,BTS之于以太坊是一个威胁,至少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ERC20推出之际,BTS的核心灵魂人物BM出走了(为了新项目),并导致开发团队资金短缺,开发人员工资都成问题......

BM先后使用PTS挖矿和天使币(AGS)融资的方式进行自救,但PTS主要被矿工赚走了钱,而AGS捆绑的5亿增发让BM受到社区质疑。AGS其实就是众筹,出现的时间要早于以太坊ICO时间,很难说AGS后的ICO项目不是因此有感而发。

我们看到,ETH的成功与BTS的失败,可以认为是必然,也可以认为是偶然。

因此,波卡web3的愿景能不能实现,也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必然就是,价值互联网是区块链发展方向,Web3的愿景如此。偶然因素,其实我也在思考中。

注:本文在撰写是参考了大量文章,时间关系,今天稍晚时候会一一列举这些文章。

添加微信BitcoinMetzdowd,不定期有高端深度课程放送,Polkadot生态、DeFi、财富密码,你想要的都会有!

往期精彩:

1)关于keycommunity节点经济模型,我和万乎涨老板聊了聊,为销毁Key,他们调动了1亿人民币!

2)Crypto Briefing报告:波卡的狂野亲Kusama,有可能成为游戏改变者吗?

3)Kusama,拆分100倍绝不是最重要的,比特摩斯社区为何一直加仓KSM代币?

4)牛市来了,你买的币却没有涨,怎么办?

5)波卡DeFi,资本暗流涌动,像极了以太坊DeFi爆发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